今夏防灾,这些技能你会吗?

时间:2014-07-07 16:53:21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1708 次

厄尔尼诺事件难以避免,洪涝等自然灾害如何防御?暑期旅行如何保证安全?

今夏防灾,这些技能你会吗?


宋 嵩绘

入汛以来,南方地区频遭强降雨,造成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气象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5月份,赤道中东太平洋已经进入海温异常增暖的厄尔尼诺状态。预计到7月底,发生中等强度或者以上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超过70%。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气候中心总工程师李维京指出,海洋表面温度是影响地球大气演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厄尔尼诺出现后,很可能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全球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导致气候出现某些异常。

专家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灾害天气增多,公众应增强灾害风险意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进一步提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应对洪涝灾害,区域天气预报、洪水预警、最后一公里信息传播……一个都不能少

世界气象组织最近预测,2014年内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很大。厄尔尼诺是指热带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大范围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通常会引起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目前,南方小流域洪涝灾害已成为多发性灾害,在地质条件脆弱的地区,还有可能发生泥石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专家潘学标提醒,相对于大流域的灾害,每次小流域灾害的局部损失量小,但发生地点数量多、总量损失大,对于个体来说也都会产生致命的伤害。

潘学标说,应制定相应的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的防御预案,避免和减少损失。特别是保护人身安全方面,要做好区域天气预报和洪水预警及最后一公里的信息传播工作,发生大降水时避免人员到河岸洪涝易发区域,当洪水有可能淹没房屋、村庄时,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中国农业科学院防灾减灾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茂松研究员建议,公众除了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外,还应及时关注水利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千万不要以为在大太阳底下不会发生洪涝灾害。上游连续降雨形成的洪涝突然冲到下游,下游因为麻痹大意而未能采取措施,损失反而不小。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尤其地处下游的地方需要提高防范意识。

山区野外旅行要警惕泥石流,风景优美的地方往往山地自然灾害也最集中

资深驴友胡静最近计划带放暑假的儿子,和几个大学同学一起沿川藏线自驾游。这条著名的318国道线风光独特,但也是泥石流多发线路。胡静出发前做了好多攻略,把一路上泥石流多发地段都在地图上做了标记。

山地专家认为,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都是中国山势三大台阶转换的地方。换个角度看,也是山地自然灾害最集中的地方。泥石流就是山区沟谷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是次生灾害之一,常常以灾害链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由沟谷坡面土石与水混合流体爆发下泄造成。

普通的旅行者如何判别和躲避泥石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说,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危险谷有一个地貌特征,山的坡度不大不小,坡度15—25度的沟谷最容易成灾,坡度过大难以积累泥石,坡度过小则不易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郑大玮强调,暑期去山区旅行,如果听到山上有轰鸣声,可能是山洪引发泥石流,应立即朝两边的山坡上跑,切记不可向上游或下游跑,因为山洪和泥石流的速度比人快得多。

较低的山坡泥石流也不能忽视,要尽可能跑到离主沟远的地方。如果正在沟内或附近的房屋休息,发现泥石流袭来,应分秒必争立即离开泥石流沟的两侧和低洼处,向相对安全的高处撤离。不要停留在坡度较大和土层厚的凹处,也不要上树躲避。因为泥石流的能量巨大,沿途的树木根本不能阻挡其前进。

潘学标认为,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或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估计约60%的滑坡和80%的泥石流由降水引起。对于发生泥石流风险较大的地方,要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进行防护。

虽然“打手机会引雷”还没有科学验证,但室外遇雷雨天气尽可能不用手机

6月份以来,北京出现多次雷雨天气,导致不少航班延误。航班因为天气原因不能起飞属于不可抗因素,但雷雨天气里,普通人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方翀说,如果是在室内,应当注意关闭门窗,以防侧击雷和滚地雷侵入。在雷雨交加时,避雷针只能保护建筑物,但对沿架空电线、电话线侵入的雷电无能为力,最好把室内家用电器的电源切断,并尽量避免拨打固定电话。

雷雨天气时,在家中最好不要接触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以及各种带电装置。不宜在室外雷电交加时冲凉洗澡,因为雷电有可能会沿着水流袭来。

雷雨天里在室外的危险性要远远大于在室内。方翀说,发生强对流天气时,如果在室外,应立即寻找庇护所,如装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具有完整金属车厢的车辆。不宜在大树下躲雷避雨,如万不得已,则需与树干保持3米的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打雷下雨时也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不要呆在开阔的水域和小船上,电线、旗杆的周围,铁轨、金属栏杆和其他大的金属物体旁。

方翀强调,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在爬的感觉,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同时拿掉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雷雨天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

雷雨天气里,能不能接打手机?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工程师蓝渝表示,如果是在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内,有电磁屏蔽,打手机、玩微信都没问题,其危险性基本可以忽略,有电线连接的那些电器设备危险性比手机更大。虽然“打手机会引雷”的说法还没有科学验证,但如果是在室外,遇到雷雨天气还是尽可能不用手机,这样会更安全。

此外,冰雹的危害也不小。郑大玮说,判别是否有冰雹形成,可以看云层底部是否发黄或者发红,雷声是否比较低沉。躲避冰雹不可在孤立的大树底下,因为容易遭受雷电的袭击,实在没有地方躲避,可以迅速蹲下来,缩起身子,并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或双手捂住头部,避免受伤。如果正好是在行驶途中,可以将车临时开到背风的高建筑物后面躲避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