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有所为更接地气 ——漯河市离退休干部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时间:2017-07-24 09:04:14 来源:漯河市委老干部局 浏览:1608 次

漯河市离退休干部以传统“民以食为天”为重要遵循,坚持把“服务民生、科技为民、智力助民”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切入点,围绕“农”字发挥独特优势,在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中展现时代风采,为打造“中国食品名城”增添正能量。

漯河地处传统平原农业生产区,全市按照“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为此,市委老干部局依托涉老团体的独特优势,坚持“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发展”的路子,引导广大老同志助力发展粮食生产、加工和蓄牧及肉类加工业。漯河市老科协把“服务民生、科技为民”作为争当时代老人、争做合格党员,创先进老年社团、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双争双创”活动的重要载体,组织农林业、蓄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的老专家成立了“老科技服务团”,着力解决服务群众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市老促会在董富勋老人的带领下,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退而不休、主动作为,广泛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调查研究,先后动员39个市直及驻漯单位对12个老区60乡镇466个行政村实施精准帮扶,积极引导项目、资金、技术向老区倾斜,共投放生产性和民生性建设项目33个,帮助培育出了麦粉、方便面、调味品等产品系列生产加工的南街村集团、葡萄糖生产的乐天澳的利集团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吸引了香港巧巧、江苏雨润等全国知名食品企业巨头在漯河竞相投资,使漯河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粮食加工基地和中部地区重要的饮料生产基地,食品名城已成为漯河最闪光的城市名片。

为促进“三农”协调发展,提升土地生产效益,漯河市离退休干部按照市委把稳定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的思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强高标准粮田建设和管理。郾城区退休干部、老促会会长程桂花,多方筹措资金,在西大坡实施了16万亩方农田基础设施,方内井、渠、路、电、林、机配套率为100%,成为全省标准农田建设样板工程。舞阳县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马锋,组织老农技工作者成立了“农业110科技服务中心”,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加强农田管理,现场讲解农田杂草和病虫害的类型、发生规律及发生特点等管理知识,传授农田肥水运筹、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氮肥后移等农业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目前,漯河市通过“百千万”方建设工程,已累计建成108.7万亩的高标准粮田,粮食总产达到174.87万吨,超过省定目标9.1万吨,实现了“十三连增”。

漯河市在“两学一做”教育中,引导老干部严守政治规矩,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守好国家“粮袋子”的前提下,发挥其经验优势,统筹粮食生产和特色种植,不断提升土地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郾城区老干部局专门组织成立了老干部发挥正能量协会,在会长孙全安的带领下,针对区域泥河洼地分布广、林业面积大的特点,认真研究当地的土质、气候和水肥等栽培条件,引进了仅在云贵高原和秦巴山区种植,具有降脂、降糖、消肿、抗炎等药物疗效的魔芋,通过的三年试播试种,终于获得成功,不仅打破了“河南北不过淮河,陕西北不过秦岭”的说法,而且创造了单个魔芋重达12.6斤的纪录,亩产鲜魔芋5000斤,并研制出魔芋豆腐、腰花、粉丝等制品。在此基础上,老发协还成立了魔芋生产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储藏销售等专业服务,魔芋种植迅速在全市铺开,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并辐射周口、新乡、濮阳等周边地区,产值高达1万多元,奏响一曲“民以食为天”的时代赞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漯河市在老同志参与下,建立了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7.1万多亩,年蔬菜总产量达到218.2万吨,已培育形成21个全循环、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其中临颍县的30万亩小辣椒生产基地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小辣椒生产基地,双汇肉制品产业化集群等被认定为省级产业化集群,全市年加工转化粮食600万吨,产销鲜肉及肉制品200万吨,加工休闲食品100万吨。漯河因远近闻名的食品产业被誉为国人的“厨房”。

(漯河市委老干部局)

(责任编辑:高翔)